• 官方微信
  • 手机版

20年园区巨变抒写2500年苏州史的璀璨篇章

苏州日报  |  2014年10月28日
20年,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苏州工业园区的巨变,再合适不过。20年前,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播下一粒合作创新的种子;20年后,古城苏州的东部收获了278平方公里的美丽新天地。

  20年,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苏州工业园区的巨变,再合适不过。20年前,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播下一粒合作创新的种子;20年后,古城苏州的东部收获了278平方公里的美丽新天地。中国惊叹,世界赞叹:蛙鼓阵阵的水田边,长出一座产业高端、精英汇聚、美楼环抱、商贸繁荣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

  一座古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2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园区用20年的巨变,为千年苏州史抒写出最璀璨绚烂的现代篇章。

  20年“青春跑道”的诸多“第一”――

  试验田里的“金石声”

  今年10月的一天,一通电话,让西科(苏州)贸易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哈斯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那真是个令人难忘的时刻,我们等了很久很久”。哈斯兴奋难抑,缘于国务院批准在苏州工业园区率先试点贸易多元化。

  批文三页纸,浓缩了国务院对苏州工业园区“先行先试”的冀望与嘱托。哈斯则从这项比“特”更“特”的新政中看到了“无限美好”:“以前我们单一做出口贸易,如果要开展进口业务,得找中间商代理,现在这个环节不需要了。对于‘时间为王’的贸易企业来说,成本直接降低3个点,交货时间可以精准无误。”

  哈斯的“如愿以偿”,来自苏州工业园区深入骨髓的“试验”精神。当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将合作之手点向古城东部这块热土,两种文明、两种制度,注定会在这块“试验田”上碰撞出创新实践的“金石声”。

  作为我国中外合作开发模式先行者,苏州工业园区以勇争第一、敢创唯一的干劲,率先在行政审批、物流通关、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和“唯一”:首批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全国第一个空陆联程快速通关模式,全国第一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首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首个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首个国家级股权投资母基金,首个检验监管综合改革试验区等,营造了园区“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综合发展环境。

  许多的“第一”是园区的“先行”本色,很多的“示范”是园区的“领跑”气概,更多的“试点”则是园区的“探索”精神。20年成长的“青春跑道”上,园区总是意气风发、义无反顾、义不容辞,担当起了“头羊”的角色。

  “20年来,园区始终高举中新合作旗帜,视中新合作为园区的最大现实优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从园区走向全国,成为中外合作成功典范,成为世界看江苏、看苏州的一个重要窗口。”市委常委、园区党工委书记王翔说。

  成绩诚可贵,创新价更高。面对新一轮改革大潮,毗邻上海自贸区的园区人“两眼放光”。对接自贸区,借鉴深圳前海,在综保区功能叠加、扩大服务业开放、跨境电子商务、金融开放创新以及负面清单投资管理模式、内外贸一体化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打造“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形成竞争新优势,园区为赢得“改革红利”再次“抢跑”。

  变“世界工厂”为“世界办公室”――

  量增质升的“品牌路”

  任何质的飞跃,必然要经过量的积聚,这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时间法则”,苏州工业园区以超乎想象的极短时间,走完了它。“1994年,园区启动建设,三星半导体紧接着落户。作为园区第一家外资企业,三星公司见证了园区引资的空前力度。”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成春说。

  1994年至今,园区已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近5000个,占全市开发区总量近三分之一,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1家。园区以占苏州3.3%的土地、7.4%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如果说,到2004年,园区用10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那么到2013年,又相当于再造了一个2002年的苏州。

  高速发展为工业园区带来丰实产业的同时,“贴牌”、“代工”成了心中隐隐的痛。这让园区警醒地意识到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研发与品牌。

  宝时得机械(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与园区相伴20年的民营企业,最近他们将一款最新研发的电动工具手枪的售价定在40美元,这个价格比全球同类高端产品的还要贵3倍。“核心技术加自主品牌等于自主定价权。”公司副总经理周忠泽概括得极为简洁。“做了10年的代工,2004年我们决定走自主创新的路。其间,我们拒绝了国际巨头的大额订单,将客户变成对手,损失的是几千万的收益,赢得的是公司品牌战略的黄金期。”

  “今年上半年,园区50家重点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预计年底,这5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将全部过亿。”园区科技发展局局长张东驰信心满满。

  将“客户变成对手”的“逆袭”故事在苏州工业园区不时上演;将“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办公室”、“世界实验室”的战略构想,在苏州工业园区一步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三星高世代液晶显示屏、ibm全球交付中心、礼来胰岛素、沃尔沃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一系列重大项目花落园区。今年百特医疗研发中心、京东方光科技华东总部、德尔福研发中心等相继“落子”。目前,区内70%的外资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经江苏省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占苏州全市的近“半壁江山”。

  从“移大树”到“育新苗”――

  结构转型的“双螺旋”

  2006年7月,一个新鲜的部门――科技招商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悄然成立,这个是不同于传统招商模式的机构,不唯项目体量“马首是瞻”,而是向“项目含量”发起考问,当时在全国是头一个。

  “前10年,或者说前12年,园区是‘移大树’,眼睛盯着世界500强,但是现在我们是‘育新苗’,不看大,只看高。”拥有多年招商经验的园区科技招商中心主任肖诗滔说,如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创新项目才能进入评审的“法眼”。

  科技招商,是苏州工业园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要素集聚的重要产物。2004年开始,园区相继提出了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纳米技术产业三年双倍增等产业转型“大计”。纳米作为“1号产业”被响亮提出,其影响力迅速扩大,成为国内领先、全球瞩目的园区新兴产业品牌。

  每年金秋,中国纳米大会总会吸引国际顶级专家“慕名”来到园区。作为国内纳米技术应用领域的“第一大展”,纳米“大佬们”在这里向世界发布“潮流”。如此盛况,让捷克驻华大使利博尔?塞奇卡由衷赞赏,寄望苏州成为中国的“纳米首都”。

  在苏州工业园区,有“一粒米”的神奇,还有“一片云”和“一颗药”的精彩。云计算和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与纳米产业组成了推动园区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三驾马车”。当前,mems、微纳柔性制造、氮化镓等领域产值增长迅速;医疗器械开始规模销售,一批新药陆续完成临床实现上市;智慧云、健康云、教育云等云计算产业初具规模。“三驾马车”年均产值增长都在30%左右,爆发就在眼前。

  环视园区,国际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苏州纳米城、2.5产业园、腾飞苏州创新园、桑田岛科技园等一系列高标准的创新载体相继建成。cbd、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综合保税区、中新生态科技城、东环路沿线、阳澄湖半岛、月亮湾、沙湖股权投资中心、沪宁高铁园区站北部综合商务区、三个副中心等“十大主战场”建设全面拉开。

  站在“中轴”苏州大道上眺望,园区的天空被一座座摩天楼映衬得分外高旷,大楼里金融、商贸、物流、总部等高端服务业态集聚,苏州“陆家嘴”在金鸡湖边拔地而起。创新型经济与服务型经济正成为牵引园区经济盘旋上升的“双螺旋”。

  不出园区就能完成产业链布局――

  智力资本的“大融通”

  闻鼙鼓而思良将。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充分印证了这样一个重复而简单的关系:产业到哪里,人才就到哪里;人才到哪里,创新就在哪里。在苏州工业园区,这层关系被揭示得格外透彻。

  今年9月底,苏州旭创科技ceo刘圣经过多轮路演,为国内外投资者们展现了一幅高速通讯传输的图景,这个大数据时代的“热血”计划,让谷歌资本终于按捺不住,联手出资3800万美元,将中国首单交到了刘圣团队手中。

  谈到在园区的发展,“千人计划”获得者刘圣总是心怀感激:“我受益于这里的产业环境,不出园区几乎就完成了整个产业链的布局;我同样受益于这里的人才氛围和投融资平台,它让智力与资本高效对接。苏州工业园区对人才的扶持真可谓是不惜血本。”

  “人才之间有天然的惺惺相惜,从一个到一百个,也许要几年,从一百个到一千个,可能只要一年。这就是人才的磁吸效应。”园区首批“千人计划”获得者、苏州千人计划联合会理事长张佩琢说,这几年园区的人才“魔力”不断释放,拥有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姑苏领军人才”人数分别达97、104、152人,分别占苏州全市的33%、26%、32%,成为苏州的人才高地。600多个园区领军人才项目累计投入资金总额超50亿元,申请发明专利3500项,吸引7000余名研发人员纷至沓来。

  人才要“引”更要“育”。独墅湖畔,被誉为“苏州最美丽的地方”。园区毅然决定,在这里拿出11平方公里,建设科教创新区。如今,一条仁爱路,不足2公里,美国代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名校云集,彼此不设围墙,往来自由,资源共享,成为全国首个、也是迄今唯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这样的人才培养环境,让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国际学院院长杨伟国击节赞叹。

  创新区内苏州纳米城、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聚集了2200多家技术先进企业,他们急需高端人才的“输血”,成熟技术的“嫁接”,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频繁互动。“企业遇到技术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院校的科研成果还可供所有企业选购,方寸之土成为园区乃至整个苏州发展的智库。”杨伟国说。

  移民新城也有“成长的烦恼”――

  小康梦想的“实践者”

  筑巢引凤,高知化、年轻化、国际化的居住群体为苏州工业园区这座移民新城带来“成长的烦恼”。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善于借鉴创新的园区人,分160批次赴新加坡取经,从城市管理到生态环保,近百项体现园区特色、与中国现行体制相衔接的规章制度得以设立。不少最为直观的“金点子”已融入居民生活:从一站式服务到邻里中心,从民众联络所到民意联系日,居民日常“要办的”、“想办的”、“难办的”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唐国清是园区社会管理局的普通工作人员,他参加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数十次,收集并答复居民意见上百条。“一个再小的问题只有得到解决,才能结束。”唐国清说。

  如今,在园区,楼上楼下因一张“串门卡”而不再有隔膜;老人小孩因一张“爱心卡”而得到日间照料。“微善意”、“微服务”正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如果说人才的到来,让园区的居民结构发生巨变,那么园区的快速发展,则让当地农民的身份彻底改变。

  园区用10年多时间,通过建设49个社区“消化”了原来132个行政村、813个自然村庄的50万人口,大规模失地农民“洗脚进城”,从职业、居住、户籍到生活方式,全面融入城市。

  今年65岁的王庆发是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启动后第一批搬迁的农民。搬迁前,他除了做农活外还到金鸡湖边挖茭白、水芹,挑到葑门叫卖。如今,早已是城里人的他,享受着一份优厚的市民待遇。“拆迁住上了90多平方的房子,老两口每个月领1700多块养老金,600块失地补助,还有股红分配,看病有医保,坐公交不花钱”,王庆发开心地说,“我过的不就是小康生活吗?!”

  当园区摄影师查正风出现在大型文献纪录片《逐梦小康》镜头里时,他才意识到,小康梦想的图景已经无数次定格在他的胶片上。“小康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我拍园区拍了20年,每个人脸上的笑容,城市的活力,生活的富足,时时感染着我一次次按下快门。”查正风说,他预备再用一个20年,记录下园区“逐梦小康”的每一个生动瞬间。

  随时随地了解最新ICT产业资讯,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chnsourcing",关注中国外包网官方微信。

 编辑:刘月

标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已有0条微评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
新浪微博评论
推荐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取得新成效、推动高水平开放迈出...
开拓进取 引领未来|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十大人物(2019...
即日起至2020年5月8日,“中国最具影响力服务贸易(...
为加快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提升中国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水...
即日起至2020年5月8日,“中国最具影响力金融服务企...
专题
点击排行榜
电话:+86-22-66211566
传真:+86-22-66211568
邮箱:info@devott.com
Copyright © 2007 - 2023 Chnsourci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运营支持: 天津鼎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B2-20080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