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 手机版

风雨三十年 改革再上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造升级版

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9月12日
引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的,是一条叫做改革开放的路。1985年3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块基石奠立。截至2013年底,已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这里投资,累计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520个,投资过亿美元项目31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8个。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从昔日的荒原渔村、盐碱滩涂,到今天的开放型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引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的,是一条叫做改革开放的路。

  三十年,筚路蓝缕。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辉煌十一五中国最佳综合实力开发区、中国生态(人文)宜居规划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个个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背后,是青岛开发区30年风雨兼程、苦难辉煌的创业史。

  回望:青岛开发区“三十而立”

  时光倒流三十年。

  1984年10月,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5个月后,1985年3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青岛开发区)第一块基石奠立。

  栉风沐雨的艰苦创业史由此展开。

  从建区伊始的探索起步,到与行政区体制合一后的二次创业;从孤军建区,到举全市之力创业兴城;从隔海相望、青黄不接,到桥隧互通、同城发展……30年里,青岛开发区的发展不断提速。

  1992年,国家级保税区和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先后兴建;1995年,省级凤凰岛旅游度假区获批;2006年,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设立;2008年,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挂牌;2011年,中德生态园正式奠基……一大批国字号功能园区,开启了青岛开发区百舸争流的新时代。

  如今,已届“三十而立”的青岛开发区,已经是山东半岛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和政策最集中的区域。这片不足青岛市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青岛市近1/3的规模工业产值、1/5的地区生产总值、1/6的财政收入。

  目前,开发区的建成区面积已达1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4.7%。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已连续十余年保持国家级开发区前五强,是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区域环境最优的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2013年,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7.4亿元,规模工业产值4876.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1.2亿元,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现在,青岛开发区走的是一条“蓝色、高端、新兴、生态”的发展道路。支撑这一理念的,是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双措并举”,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家电电子、船舶和海洋工程、软件和信息服务3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都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改革开放“桥头堡”。而区内的前湾港是世界第七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青岛港的主港区,2013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52万标准箱。

  截至2013年底,已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这里投资,累计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520个,投资过亿美元项目31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8个。2013年,开发区外贸进出口258.5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3.1亿美元。

  路径:开发区建设的“青岛经验”

  支撑青岛开发区30年发展奇迹的,是一条不断改革开放的路,也是一条不断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综合发展的路。

  “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格局,是青岛开发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体制机制探索的成功经验。

  比如,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单位、全国首个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单位——开发区的商务合作局,就同时加挂金融服务办、经济发展局加挂科技信息局牌子,内设机构数量虽然仅为一般行政区政府的1/5,但服务却更加便捷。

  这只是开发区推行“大部门制”,营造优势营商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要发展,就要有内外结合、软硬皆优的发展环境。

  为此,开发区一方面加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硬环境”,“企业建到哪里,就配套到哪里”。开发区超前投资过千亿元完善市政配套和基础设施,世界第一跨海大桥、中国第一海底隧道将母城青岛与开发区紧紧相连。另一方面,则是夯实以构筑立体化服务网络为重点的软环境,形成了吸引人才、资本、项目和技术快速集聚的“磁场”效应。

  同时,开发区大力提升“外环境”,将城市绿化率提升至84.5%,打造“绿色之岛”,创建了“ISO14000国家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全国首个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国家级开发区;而精干、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则是支撑开发区发展的“内环境”。

  产业集群化发展,则是青岛开发区迅速崛起的重要引擎。青岛确立了“雁阵式”产业集群的模式,“领头雁”企业后面跟着不同发展层次的企业,后面是一大群既专业分工又有机合作的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的专业企业。

  比如,青岛先后以海尔海信、大炼油、北船武船、中海油等一批业内领军企业高端项目为“领头雁”,培育形成了“家电电子、石油化工、造修船、海洋工程、汽车、港口物流”六大产业集群。仅海尔一家,就将包括三洋、爱默生、瑞智等海外知名大企业在内的近百家供应商吸引到青岛开发区。2013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总量占规模工业产值29%,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85%以上。

  而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服务外包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航运商贸金融业、医疗健康产业和教育衍生产业等六大领域,目前增加值已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4.2%。2013年,服务外包完成在岸额3亿美元、离岸执行额2.2亿美元,宏智、东软、优创、亚致力等一批国内领先的外包项目已在开发区集聚发展。

  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开发区内现有8所高校、13万大学生,人才总量达到21.5万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900亿元,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59家,成立创新战略联盟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是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科普示范城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

  但青岛人还不满足于此。他们实施了吸引人才的“智岛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培育20名顶尖人才(团队)、200名领军人才(团队)、2000名紧缺人才,实现10万名大学生就业创业。

  展望:制度红利与“机器红利”

  站在30年发展的新起点上,青岛开发区面临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继续勇当改革开放“试验田”、经济发展“排头兵”、西海岸创新开放“领头雁”,就必须审时度势,直面机遇与挑战,以更大的魄力、更强的信心深化改革,破解影响发展的难题。

  在本届中央政府推行简政放权、行政审批瘦身的大环境下,青岛开发区也在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简政放权是一场“自我革命”,也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革命”。为此,开发区学习借鉴先进区域做法,探索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一站式审批管理模式,在商务、经发、工商等部门建立审批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实现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一窗口收发。

  速度有多快?最短仅需4天,外资企业即可完成设立手续、开门营业,相较以往,速度提升了75%,所需材料减少了18%。

  同时,开发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前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实行审批与监管相分离的集中审批体制,设立行政审批办公室,代表开发区管委集中行使行政审批权,开发区权限内行政审批职责全部由该部门承担,着力构建审批与监管相对分离、相互制衡、“非禁即入”、“宽进严管”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营造更加开放、稳定、透明、便利的市场环境。

  如果说“智岛计划”是为了把人才吸引进来,那么“产城融合”的模式,就是为了给企业营造安心让人留下来的良好环境。

  目前,青岛胶州湾大桥和隧道的贯通,使开发区进入与青岛一体化发展的“同城时代”。区内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形成了人文环境浓厚的“15分钟文化圈”。

  而产城融合,作为今后的核心开发模式,则通过整合生产、生活、商务、金融、娱乐休闲、教育医疗等存量资源,提升区域价值,实现“以产带城、以城促产”,推动经济发展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开发区在未来将拉伸产业发展链条,以产业集聚式发展带动区域整体实力提升,用“机器红利”取代“人口红利”。着力引进产业链高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重点产业的关键环节,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完善产业链条,以大项目引进带动产业集聚,以产业招商的链条化、集约化、集群化,推动外资利用从注重规模和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转变,实现招商引资促进机制向环境优化型、资本运作型转变。

  青岛开发区的30年辉煌历程,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主任万建忠说:“青岛开发区得改革开放之先,积累了30年经济发展的雄厚根基,在下一轮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当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务实的作风和更加优质的环境,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闯出一条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新路。”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事记

  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是我国最早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1985年,开发区正式动工建设。

  1989年,国家科委批准同意在青岛开发区内建立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2年,山东省、青岛市先后决定,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到原黄岛全区,两区实行体制合一,总面积159平方公里。

  1996年,区划调整,全区总面积扩大至217.3平方公里。

  2001年,青岛市政府做出将青岛经济发展重心“向青岛开发区全面转移”的战略决策,赋予其一系列发展的权限。

  2003年,全区总面积增至274.1平方公里。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

  2012年,原青岛市黄岛区与原胶南市合并,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

  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青岛开发区成为新区下辖九大功能区之一,是新区开发建设主力军。

  随时随地了解最新ICT产业资讯,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chnsourcing",关注中国外包网官方微信。

 编辑:李婉玲

标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已有0条微评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
新浪微博评论
推荐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取得新成效、推动高水平开放迈出...
开拓进取 引领未来|中国服务外包行业十大人物(2019...
即日起至2020年5月8日,“中国最具影响力服务贸易(...
为加快中国呼叫中心产业发展,提升中国呼叫中心运营管理水...
即日起至2020年5月8日,“中国最具影响力金融服务企...
专题
点击排行榜
电话:+86-22-66211566
传真:+86-22-66211568
邮箱:info@devott.com
Copyright © 2007 - 2023 Chnsourcing.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运营支持: 天津鼎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津B2-20080229-1